《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對中國佛學乃至整個東亞佛教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重要論典。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起信論》作為東亞大乘佛教的標誌性經典被傳譯到了西方,這就是鈴木大拙與李提摩太的兩次英譯。對這兩次翻譯的研究目前集中於從譯者所處的歷史情境來解讀其翻譯的特點和背後的動機,二者溝通文化與宗教的初衷則多少被忽略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如今的宗教間對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受二者啟發,本文將提出,若放在當代佛耶對話的企劃中,《起信論》又能否成為一個恰當的媒介或對象?在目前的佛耶對話研究中,已有一些拓荒之作,它們以《起信論》中“一心二門”、“隨緣不變”等思想為工具,討論基督教神學中基督論、三一論等重要問題。這類研究指出,在漢語基督教神學的語境中,相較中觀與唯識,如來藏思想可能更有幫助。本文試圖探討,以《起信論》這部“大乘共法”本身為綱領,在當今的佛耶對話研究中是否可以有更多可供發掘的課題?《起信論》的內容全面涉及終極實在(ultimate reality)、人性論、拯救論、信仰觀與修行觀,這些方面的比較正是當前佛耶對話的重要內容。而筆者所見,關於這些主題,當前的研究不僅鮮有論及《起信論》者,基督教傳統中的參與方也僅限於天主教與新教。本文將提出,被忽視的東正教傳統實亦有更豐富的內容可與大乘佛教對話,例如其與新教傳統頗為異趣的人性論和成神論。而在修行觀的比較中,部派佛教及禪宗的修行實踐是佛教一方最大的主角,這些比較的結果,往往終止於耶佛二宗教在終極目的上的根本差別。本文將提出,若以《起信論》的修行觀為對象,或許可以改進(或推進)這類對話的內容。通過上述的系統考察,筆者認為,作為如來藏思想之代表經典與大乘佛法之總括,《起信論》應當是一適宜而“大公”的對象,來拓展和推進對話的空間。關鍵詞:《起...
本論文自後殖民角度檢視英國劇作家彼德•謝弗之《皇家獵日》一劇。筆者論證,劇作家雖身為當代殖民國之一員,在劇中卻撻伐殖民主義且對被殖民者深表同情。此外,劇作家在劇中亦強調殖民者遭受之反撲,藉以呈現十六世...
在日常的华语会话中,交际者常会用“哦”、“啊”、“嗯”等标记来作为回应,或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哦”的研究并不完整。另外,“哦”在日常会话的使用情况以及功能并不与词典和教科书相符。《马...
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先後割讓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以及租借新界給英國。早期英國在香港建立「二元法制」,一方面頒布英國法律,要求居港英人及外國僑民遵守,另一方面容許華人沿襲中國法例及習慣,並准其在不違反英國法...
清代乾嘉时期書家王文治(1730-1802)為帖派健將,以一手瀟灑流麗的書法垂譽書史,有"淡墨探花"之稱。其學書歷程漫長、取法廣博,由明末董其昌(1555-1636)開始上溯晉唐,終以王羲之(303-...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戲」就被中國知識分子視作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能成為中國與世界上其他西方國家交流的窗口。從1934年開始,英國倫敦就掀起一股“Lady Precious Stream”(《寶...
從整體上對《約翰福音》的靈論進行詮釋,是新近研究的趨勢,其困難主要在於兩點:“告別話語”中的靈論有著明顯的群體內涵,而這在前十二章中並不具備;另外,前十二章中非人格化的“靈”轉變爲“告別話語”中人格化...
在多种族和多语言的环境熏陶下,对新加坡华人而言华语和英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新加坡儿童能够广泛的接触和使用两种语言。但是新加坡华人儿童...
「古文」作爲傳統中國士人日常表達和學術著作的主要文體,在思想世界與知識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除了在文學史研究中討論「知識」對「文章」的重要性,我們似乎很少反過來設問,「文章」對「知識」有何作用?...
本文以早期中葡貿易瓷器為主要研究對象,具體時期為澳門開埠前期,即大約1553年至1600年之間。根據文獻記載,葡萄牙人於1514年首次到達中國,此後由於中葡關係一度交惡,未得官方許可的葡商遊走於中國海...
罗汝芳,字惟德,号罗近溪,是明中叶阳明后学泰州学派始祖王心斋的二传弟子,被誉为“泰州派中唯一特出者”。其理论除了继承孔孟的仁学及阳明心学,强调身心一体的“良知学”道德修为外,更以新的理论诠释孟子“赤子...
王引之(1766-1834)為清代乾嘉時期的著名學者,與其父王念孫(1744-1832)並稱高郵王氏父子。二王校治古籍創獲甚夥,惟近世關於王氏之學的研究視角,仍多以父子合論,且以王念孫為重心,較少關注...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在其名著《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裡曾有一項斷言,即傳統...
许多儿童研究(Tomasello 1992; Gao 2015; Ma et al. 2009; Tardif et al. 2009)显示,儿童所习得的首一百个词汇有70%是动词,剩余的30%则是可...
碩士[[abstract]]霍桑為美國文藝復興時期之重要作家。本論文針對其著名的小說《紅字》為研究對象,期望以多樣性的閱讀方式作一個全方位的分析。除此之外,也期望使讀者對霍桑的《紅字》有更多的思考脈絡...
[[abstract]] 本論文考察民國以來,面對國體與政局更替動亂、國際勢力與世界大戰進逼、西學與現代資本主義衝擊之下,中國境內具備人類學教養的知識份子圍繞民族認同、現代新禮俗和鄉村建設的中國現代...
本論文自後殖民角度檢視英國劇作家彼德•謝弗之《皇家獵日》一劇。筆者論證,劇作家雖身為當代殖民國之一員,在劇中卻撻伐殖民主義且對被殖民者深表同情。此外,劇作家在劇中亦強調殖民者遭受之反撲,藉以呈現十六世...
在日常的华语会话中,交际者常会用“哦”、“啊”、“嗯”等标记来作为回应,或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哦”的研究并不完整。另外,“哦”在日常会话的使用情况以及功能并不与词典和教科书相符。《马...
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先後割讓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以及租借新界給英國。早期英國在香港建立「二元法制」,一方面頒布英國法律,要求居港英人及外國僑民遵守,另一方面容許華人沿襲中國法例及習慣,並准其在不違反英國法...
清代乾嘉时期書家王文治(1730-1802)為帖派健將,以一手瀟灑流麗的書法垂譽書史,有"淡墨探花"之稱。其學書歷程漫長、取法廣博,由明末董其昌(1555-1636)開始上溯晉唐,終以王羲之(303-...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戲」就被中國知識分子視作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能成為中國與世界上其他西方國家交流的窗口。從1934年開始,英國倫敦就掀起一股“Lady Precious Stream”(《寶...
從整體上對《約翰福音》的靈論進行詮釋,是新近研究的趨勢,其困難主要在於兩點:“告別話語”中的靈論有著明顯的群體內涵,而這在前十二章中並不具備;另外,前十二章中非人格化的“靈”轉變爲“告別話語”中人格化...
在多种族和多语言的环境熏陶下,对新加坡华人而言华语和英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新加坡儿童能够广泛的接触和使用两种语言。但是新加坡华人儿童...
「古文」作爲傳統中國士人日常表達和學術著作的主要文體,在思想世界與知識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除了在文學史研究中討論「知識」對「文章」的重要性,我們似乎很少反過來設問,「文章」對「知識」有何作用?...
本文以早期中葡貿易瓷器為主要研究對象,具體時期為澳門開埠前期,即大約1553年至1600年之間。根據文獻記載,葡萄牙人於1514年首次到達中國,此後由於中葡關係一度交惡,未得官方許可的葡商遊走於中國海...
罗汝芳,字惟德,号罗近溪,是明中叶阳明后学泰州学派始祖王心斋的二传弟子,被誉为“泰州派中唯一特出者”。其理论除了继承孔孟的仁学及阳明心学,强调身心一体的“良知学”道德修为外,更以新的理论诠释孟子“赤子...
王引之(1766-1834)為清代乾嘉時期的著名學者,與其父王念孫(1744-1832)並稱高郵王氏父子。二王校治古籍創獲甚夥,惟近世關於王氏之學的研究視角,仍多以父子合論,且以王念孫為重心,較少關注...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在其名著《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裡曾有一項斷言,即傳統...
许多儿童研究(Tomasello 1992; Gao 2015; Ma et al. 2009; Tardif et al. 2009)显示,儿童所习得的首一百个词汇有70%是动词,剩余的30%则是可...
碩士[[abstract]]霍桑為美國文藝復興時期之重要作家。本論文針對其著名的小說《紅字》為研究對象,期望以多樣性的閱讀方式作一個全方位的分析。除此之外,也期望使讀者對霍桑的《紅字》有更多的思考脈絡...
[[abstract]] 本論文考察民國以來,面對國體與政局更替動亂、國際勢力與世界大戰進逼、西學與現代資本主義衝擊之下,中國境內具備人類學教養的知識份子圍繞民族認同、現代新禮俗和鄉村建設的中國現代...
本論文自後殖民角度檢視英國劇作家彼德•謝弗之《皇家獵日》一劇。筆者論證,劇作家雖身為當代殖民國之一員,在劇中卻撻伐殖民主義且對被殖民者深表同情。此外,劇作家在劇中亦強調殖民者遭受之反撲,藉以呈現十六世...
在日常的华语会话中,交际者常会用“哦”、“啊”、“嗯”等标记来作为回应,或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哦”的研究并不完整。另外,“哦”在日常会话的使用情况以及功能并不与词典和教科书相符。《马...
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先後割讓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以及租借新界給英國。早期英國在香港建立「二元法制」,一方面頒布英國法律,要求居港英人及外國僑民遵守,另一方面容許華人沿襲中國法例及習慣,並准其在不違反英國法...